宣城市宣州區(qū)法律援助中心對李某贍養(yǎng)費提供法律援助案
發(fā)布時間:2021-11-29 17:59
來源:宣州區(qū)司法局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案件基本信息
案件類型:民事
辦理方式:訴訟
指派單位:宣城市宣州區(qū)法律援助中心
承辦單位:安徽今昔律師事務所
承辦人:余幸會
供 稿:安徽今昔律師事務所 余幸會
審 稿:宣城市宣州區(qū)法律援助科 李佳
編寫人:余幸會
檢索主題詞:法律援助 民事案件 贍養(yǎng)費 調解
二、案例正文
【案情簡介】
受援人李某是一名90歲的受援人,婚姻存續(xù)期間共生育了五名子女,分別是陳甲(女)、陳乙(女)陳丙(女)、陳?。校?、陳戊(男)。三名女兒和陳丁成婚后,受援人即隨當時未婚的陳戊一直生活,在其結婚后,幫助照顧其子女和生活起居,一起共同生活了多年。隨著受援人的身體日漸衰老,照顧受援人的職責由陳戊的妻子負擔。一直過了多年,直至陳戊的妻子罹患癌癥,后期需要治療,難以再去有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受援人,陳戊本人也因為工作原因分身乏術,不得已之下將受援人送往外面租房居住,由陳戊在工作空閑時間,照顧受援人的生活起居。
在受援人租房期間,租房費用均由陳戊承擔,受援人的各項政府補貼只能維持其平時的吃藥和普通支出費用,陳戊也因家庭原因難以再負擔相關的費用,于是向其余兄弟姐妹求助,希望大家都能出一份力。但多次溝通未果,受援人也感到心寒,只能向宣州區(qū)法律援助中心尋求幫助。宣州區(qū)法院援助中心在接到受援人的請求后,經審核符合法律援助范圍,遂指派安徽今昔律師事務所律師余幸會為受援人贍養(yǎng)費一案提供法律幫助。
承辦律師在接到宣州區(qū)法律援助中心的指派后,當即聯系了受援人,但因受援人年紀太大,行動也不方便,承辦律師主動前往其住所去了解情況,同時,也聯系了受援人的五名子女,約定時間大家共同在受援人現在的住所就贍養(yǎng)一事進行商量。
經過了解得知,受援人和過世的老伴均是多年以前的上海的下放戶,后期落戶安家在宣城。除了陳戊以外,其余四個子女不愿意贍養(yǎng)受援人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五名子女在之前簽過一份“協(xié)議”,協(xié)議約定受援人的贍養(yǎng)義務由陳戊負責,其余子女不必承擔;另一方面,除了陳戊以外的其余幾名子女所述,是因為受援人年輕時,就“偏心”小兒子(即陳戊),并且受援人所享有的各項政府補貼等費用均由陳戊“所有”,因為上述原因,所以現在幾名子女均不愿因承擔受援人的贍養(yǎng)義務。
在承辦律師與受援人和其子女的溝通過程中,雙方情緒都很激動,子女因為受援人年輕時的“偏心”和之前五名子女立下的“協(xié)議”,認為自己沒有義務去贍養(yǎng),受援人認為自己一生共育有多名子女,現在年紀大了,卻沒有人愿意贍養(yǎng)而晚年悲慘。承辦律師在認真并耐心的聽取了雙方的意見,從法律和道德角度曉之以情、曉之以理,告訴子女贍養(yǎng)受援人是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既然是義務就不能放棄,即使之前約定由陳戊贍養(yǎng),白紙黑字,也是無效的。贍養(yǎng)是一項法定義務,如果簡單通過訴訟方式,即使法院判決了子女的贍養(yǎng)以為,后期一旦一方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適當,也難以和金錢之債一樣去申請強制執(zhí)行,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各方當事人內化于心的一個法律遵守和道德倫理的約束。承辦律師正是考慮到這些方面,所以在首次見面的時候,就希望能促成雙方的一個和解,不需要雙方“對簿公堂”,節(jié)約司法資源,快速解決問題,同時也避免傷害了各方當事人之間的感情。最終,由于雙方“矛盾”已久,各方之間難以達成一個合理有效的贍養(yǎng)方案,再上受援人的看到子女都不愿意贍養(yǎng),情緒激動,要求將各方都起訴到法院,希望法院能公正判決,承辦律師在前期了解后,多次與雙方溝通未果,只能將案件訴至法院,曾經的一家人變成了對簿公堂的對立方。
本案在開庭審理時,法官考慮到了本案不僅僅是一起簡單的訴訟案件,也是牽扯到大量家庭內部矛盾,開庭時由法官和人民陪審員做了大量的調解工作,從八點半一直持續(xù)到十二點半,不斷和各方當事人闡釋利弊,最終,雙方達成了調解協(xié)議,受援人從現居住的房屋遷至養(yǎng)老院,每月的花銷費用,除去受援人本人的各項補貼,由陳丁和陳戊負擔,其余人負責受援人平時的生活起居等事情。
【案件點評】
從案件的法律關系和難易程度來看,本案是一起極為簡單的贍養(yǎng)費案件,但站在受援人角度,尤其在受援人和對方是母女(子)關系的提前下,本案并不能簡單機械的更不能當做一般的訴訟案件來處理。承辦律師在受到宣州區(qū)法律援助中心的指派后,就第一時間在和各方當事人做了積極的溝通,了解了案件的基本情況,希望通過有效的溝通,能解決受援人的問題,同時父母子女關系之間也能得到改善。從本案來看,受援人共育有五名子女,但三名女兒不履行贍養(yǎng)義務,是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觀念影響,認為女兒出嫁以后,既不在父母百年以后繼承相關的財產,也就不需要承擔任何的贍養(yǎng)義務,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九條的規(guī)定:贍養(yǎng)人不得以放棄繼承權或者其他理由,拒絕履行贍養(yǎng)義務,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成年子女不履行贍養(yǎng)義務的,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給付贍養(yǎng)費的權利,三名女兒拒絕履行贍養(yǎng)義務,沒有任何的事實和法律依據。
大兒子陳丁不愿意承擔贍養(yǎng)義務是因為此前簽訂了一份“贍養(yǎng)協(xié)議”,約定由小兒子陳戊一人承擔贍養(yǎng)義務,該份“贍養(yǎng)義務”五名子女均同意并簽字確認,但也正是因為這份協(xié)議,導致了后期受援人無人贍養(yǎng)的局面,小兒子陳戊一直承擔贍養(yǎng)受援人的義務,但因為家中發(fā)生變故,難以再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全身心的照顧受援人,只能向其余兄弟姐妹求助。
整個庭審過程持續(xù)了四個小時,法官和承辦律師耐心的聽取了各方的陳述,積極開導并從法律和道德角度進行了闡述,被告?zhèn)儚膭傞_始的對承辦律師的惡言相向,認為承辦律師并不了解情況,就訴至法院的行為,是沒有任何依據的,到最后理解并配合解決矛盾,最終達成了調解協(xié)議。由于各子女年紀已大,加上受援人自己的意愿,最終同意由陳丁和陳戊負擔受援人養(yǎng)老院的花銷支出,其余三名女兒負責平時的生活起居。
在本案調解結束后,承辦律師收到了受援人一家人送來的錦旗,一方面是對前期工作的認可,更多的是對承辦律師積極對待案件,從受援人和案件性質出發(fā),在不擴大任何矛盾的前提下,解決問題的贊賞,這次贍養(yǎng)費問題解決,不僅解決了受援人贍養(yǎng)的問題,也讓家庭成員的之間的矛盾得到了解決。
就本案而言,造成受援人無人贍養(yǎng)的局面,主要是因為子女的法律意識淡薄,認為只要有人贍養(yǎng)了,自己又不繼承受援人百年以后的遺產,就不需要去贍養(yǎng)義務,我國法律明文規(guī)定了,成年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義務,義務和權利不同,不能放棄。這一情況的出現原因是法律意識淡薄,認為女兒沒有繼承權,也就不需要履行相應的贍養(yǎng)義務,為改善這一情況,應加大普法教育的宣傳,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當然贍養(yǎng)并不僅僅只是需要法律的約束,更重要的是內化于心的一個道德的約束,加強道德教育也尤為重要。
父母為子女操勞一生,幾十年的勤奮工作以及勞動、養(yǎng)育兒女的艱辛,當他們步入老年時,理應受到兒女的孝敬和照顧,使父母始終感到自己生活在和睦、溫暖和舒適的氛圍之中。作為子女,贍養(yǎng)父母不僅是法定的義務,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莫讓自己留下“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