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時間”
一些學生拿起手機刷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卻因防范意識不強給了一些詐騙分子可乘之機假期以來宣州區(qū)有多名學生被騙
案例一:買賣游戲裝備
學生王某在網上接受陌生人加好友,稱其想買王某的游戲裝備,讓王某下載陌生APP進行交易,被騙0.35萬元;
案例二:網上引流刷單
張某和李某,均因下載了一個引流軟件,在客服的引導下讓其開通會員刷單,被騙1.17萬元和0.85萬元;
例三:好友有急事急需轉款
學生趙某的QQ好友稱其姐姐生病急需要用錢,拉趙某進群,以發(fā)紅包的形式幫他的朋友墊錢,后經電話聯(lián)系,該朋友QQ號被盜,趙某因此損失0.3萬元;
案例四:網上虛假交易2起
學生錢某因網上賣卡片,對方稱其需要繳納擔保金才可以正常交易,共被騙0.3萬元;
學生孫某,抖音購買二手手機,通過微信、支付寶多次掃碼轉賬25次,共計轉賬0.36萬元后,手機未收到,且無法聯(lián)系上賣家;
案例五:冒充律師
學生周某,接到自稱是明星律師的短信,稱其涉嫌販賣明星隱私,要求其配合調查,通過視頻讓對方查看了其爺爺?shù)母黝愔Ц盾浖?,后周爺爺?shù)你y行卡內被轉走0.9萬元;
學生裴某在網上購買時代少年團卡片,對方以監(jiān)測到裴某為未成年導致公司賬號被凍,為由要求學生配合解凍,按對方要求操作銀行卡,被騙1.08萬元;
案例六:中獎誘導繳稅
學生薛某,掃陌生二維碼,稱其中獎了,但東西是從香港寄出需要支付增值稅,對方以薛某未轉賬成功為由要求其繼續(xù)通過支付寶、支付寶紅包口令轉賬,共被騙1.06萬元;
案例七:泄露個人信息及驗證碼
小鄭玩家長手機時接到陌生人打電話稱有急事,按對方要求提供了驗證碼,對方通過驗證碼注冊了“數(shù)據(jù)人民幣”,并綁定了小鄭父親的銀行卡,從中轉走了卡上的3.72萬元;
小唐被人拉入QQ福利群里,要求配合找出群里的詐騙犯,并讓其發(fā)送了家長的身份證和銀行卡賬號給對方,在獲取驗證碼后,小唐父親銀行卡被轉走1.79萬元。
專盯未成年人的詐騙
針對未成年人的電信網絡詐騙事件,形式多樣,手段隱蔽。不少家長認為我家孩子只是上上網、玩玩游戲,怎么會被騙呢?
殊不知網絡詐騙黑手伸向未成年人,詐騙陷阱就在我們身邊!未成年人易被騙的詐騙手段有哪些?父母應該怎樣做?我們一起來了解……
針對未成年人的電信網絡詐騙
主要有四種:
一、免費皮膚“大陷阱”
宣稱免費贈送游戲裝備,再通過“激活費、認證費、驗證費”騙取未成年人錢財,誘導孩子用家長手機進行轉賬操作。
二、紅包返利“殺魚盤”
詐騙分子通過短視頻網站、聊天工具等渠道發(fā)布紅包返利虛假信息,誘騙未成年人入群,隨后以手續(xù)費、轉賬費、紅包費等多種借口來進行詐騙。
三、“防沉迷”騙錢財
以“解除游戲防沉迷限制”為由,通過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騙未成年人獲取其親屬微信或支付寶賬號及支付密碼來騙取錢財。
四、假明星發(fā)“假福利”
誘騙未成年人加入粉絲群,以打榜等名義進一步實施詐騙,不法分子經常以加入“明星粉絲QQ群”為誘餌,聲稱完成任務可領取禮品或明星簽名,誘導未成年人進行轉賬或刷單。
反詐小貼士
電子游戲快樂多,網上交友便利多,互聯(lián)網絡套路深。處在成長階段的孩子不應被詐騙分子傷害利用,希望家長多多關心孩子的動態(tài),常態(tài)化正向溝通、交流、引導,避免孩子和家庭陷入此類騙局中。
警惕伸向未成年人的電信詐騙黑手,需要做到“四不輕信”和“兩個保護”:
1.不輕信任何宣傳收費破解防沉迷系統(tǒng)的消息,不與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隨意進行轉賬充值等操作。
2.不輕信“免費領取”“大額返利”等說辭,尤其是當對方提到轉賬時需提高警惕,及時告知父母以防受騙。
3.不輕信網絡上所謂“無門檻”“高收益”的兼職廣告,要求先付款后入職皆是騙局。
4.不輕信網絡上故意搭訕的陌生人。不輕易添加陌生人為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時應立即退群。
5.家長要看管好個人手機和支付賬戶,設置好開機和打開軟件的密碼,防止孩子使用自己手機轉賬付款。
6.家長和學校要加強教育和監(jiān)護,提高未成年人反詐意識。引導孩子適度上網,加強對孩子反網絡詐騙知識的灌輸,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識和甄別能力。
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涉及金錢往來時,一定要多加甄別,也要多問問長輩,以免上當。同時,家長們平時也要對子女加強教育,在假期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提高他們的自我防范意識,以應對復雜的網絡風險,要注意引導孩子正確管理和使用自己的零花錢,謹防上當受騙!